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共青团!

媒体聚焦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页

中国语言文化之桥:世界青年由此通往“圆梦之地”

更新时间:19年03月25日 点击数:2055

3月23日发布的中意“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表示,双方愿深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希望扩大两国学习对方国家语言学生的数量,鼓励并支持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等。双方支持在中国中学开展意大利语教学和在意大利中学开展中文教学。

“看到同学们能用流畅的中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很高兴。”早在此次访问意大利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给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的回信中亲切地说,“欢迎你们来华学习和工作,希望中国也能成为你们的圆梦之地。”

经由四通八达的语言文化之桥,中国日益与世界互联互通,各国青年也得以圆梦中国。

学习者读万卷书:汉语之桥联通中西

“习近平主席给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回信,令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备受鼓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执行院长张晓慧说,“习主席语重心长的回信,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通过语言文化传播,加强与各国人文交流的信念。”

这位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的首任处长在任上见证了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创立。回溯2009年,意大利著名汉学家马西尼教授积极倡导,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大力支持,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三方密切合作,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国际理科高中的孔子课堂项目水到渠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红介绍,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孔子课堂采用创新型、浸入式教学模式,在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类课程的同时,还设计了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历史和地理课程。该校的汉语课程建设是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助力意大利汉语教育、推动中意人文交流”目标的一部分。

“近十年来,汉语教育在意大利发展迅速。如今,意大利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涨。这和意大利雄厚的汉学基础分不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朱勇曾任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他表示,自2006年意大利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罗马大学挂牌以来,意大利已有12所孔子学院和41个孔子课堂。“很久以前,意大利人见到东方面孔,常会用日语问好。后来再见到东方面孔,逐渐开始用中文说‘你好’‘谢谢’。”

“记得有一次,我在罗马坐地铁,碰上一位正演奏乐器的小伙子,就给了点钱。他很高兴地用汉语跟我说‘谢谢’。”提起这件旧事,朱勇很兴奋,“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日常交流,更能体现汉语教育在意大利的效果。”

令人欣慰的成果靠的是日积月累之功,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朱勇认为,这得益于许多来自中国的志愿者、教师到意大利执教,一方面,他们学习了意大利文化,另一方面,向当地人介绍了中国文化,实现了双向了解、互动。

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孔子课堂教师陈晨迄今已在罗马执教了近7个年头。她在北外学习意大利语言与文学专业,又去意大利深造后,最终在罗马教授汉语。“在北外学习的四年,我未出国门,就已经对意大利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当我第一次踏上意大利的土地时,毫无陌生感。”陈晨说,“罗马的出租车司机跟北京的哥一样健谈,某个街角小广场的树影,也常常让我想到雍和宫冬日的阳光。中意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可以达成,是因为心灵可以真正相通。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和学生之间正在历经这样一个过程,共同成长,互相成就,成为更好的自己。”

北外意大利语专业负责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前中方院长文铮介绍,北外意大利语本科专业建于1962年,目前已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在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的汉语教师有很多都是北外意大利语专业或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出色的专业能力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和学生的喝彩。

“正是这样一点点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朱勇感慨,“很早以前,意大利人民对于中国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去到意大利,这种民间的交流有了滚雪球一样的效应,逐步改变了意大利人尤其是青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志合者行万里路:中华文化魅力四射

中国人学习,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国际理科高中项目自成立之初就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每年举行汉语夏令营活动的计划。如今,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共同将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暑期夏令营打造成了品牌项目,为汉语教学在罗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五月底,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国际理科高中的学生都会参加来华夏令营,低年级学生到北京,高年级学生到上海,分别开始为期近20天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

从2012年至今,北外中文学院的成苗老师多次参与组织了夏令营活动,并向意大利学生教授了多种多样的课程,既有针对提升汉语水平的汉语综合课,也有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才艺课等,使学生们能够充分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

北外中文学院的戴国华老师在夏令营教授茶艺课,也是夏令营项目负责人。她向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夏令营在语言文化课之外,还安排有绘画、书法、剪纸、武术课程和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我给孩子们上了好几年的茶艺课——用纯中文授课。”戴国华高兴地说,“我曾经担心过意大利中学生们过分活跃,在安静的茶艺课上难以管理。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全程被中国茶艺吸引,课上练、课下练,特别有仪式感。”

据了解,夏令营的武术课最受孩子们欢迎,这是意料中的事——而安静的茶艺课也能获得意大利青少年的垂青,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及东西方“心理攸同”的体现。

习主席访意,戴国华同样兴奋:“习主席此行在推动中意关系进一步发展之外,一定会提升更多意大利人学习汉语的热情!”

“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强加的。我们是互相了解对方文化,彼此了解,彼此尊重。我们远在东方,他们远在西方,如果我们相隔万里的话,按说是很难了解的,相对是比较神秘的。”北外中文学院教师鲁文霞说,“孔院汉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为意大利青少年教授语言文化,等他们来到中国,就可以深入地用汉语体验文化,感知中国。”

夏令营不仅培养了意大利青少年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兴趣,也让中意师生结下了深情厚谊。“孩子们十分可爱,学起中文来也非常有趣。” 曾在罗马国立住读学校任中文老师的孙琳说,“学生们觉得‘哥哥’有两个口就像戴着眼镜,‘姐姐’的‘且’就像高高的帽子,姐姐戴着高高的帽子很优雅。”她回忆,夏令营结束时,孩子们都会用中文写上满满一黑板感谢老师的话,令人欣慰又温暖。

“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说‘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我想,这是形容中国与意大利关系很好的一句话。”成苗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曾在一首题为《献给中国的诗》中写道:“我看到花园中,不只有绿色,有一整个春天。”她说:“中意文化交流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美好、欣欣向荣的春天里!相信这次习主席访意,中意文化交流一定能更加繁荣,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我们要以更大的热情走向世界,通过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增进各国青年彼此理解,共同发展!”张晓慧说。

 

上一篇文章:搭建智库平台 共谋青年发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下一篇文章: 贺军科在湖北调研时指出 经验来自一线 基层最有创造